读书这件事,可以很好玩。在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北京市多所中小学通过创新阅读模式、融合科技手段、联动家校社资源,掀起校园阅读新风潮。从“被窝阅读”“帐篷夜读”的温情陪伴,到AI赋能的情景式互动、跨学科深度阅读,学校以多元化举措打破时空与学科边界,推动学生从“读书”走向“悦读”。老中青三代共读经典、立体书创意展示等实践,不仅激发了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更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综合素养提升,为全民阅读时代提供了生动范本。
“被窝阅读” 培养“朗读小雁”
每周六晚上8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的学生们都可以通过学校公众号“被窝阅读”栏目听到充满温情与智慧的读书声。
“被窝阅读”是一个由名师引领,以读书荐书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亲子阅读平台,已经推出绘本、散文、名著名篇等多种系列不同主题的内容,其中不乏学生的原创作品。截至目前,“被窝阅读”已累计录制200余期,推荐好书210余本,参与学生达1500余人次,参与教师有500余人次,阅读总量超过70万余次,已经成为该校的一大特色品牌。

学校还将“被窝阅读”融入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等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尤其是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被窝阅读”组织学生们朗读科学先锋人物的故事。
“帐篷夜读” 开启家校“约”读
夏夜,微风吹进一顶顶奶白色的小帐篷,围坐在一起的学生和家长正捧着书,专注地阅读,温馨与惬意在一张张笑脸上定格……这是北京小学长阳分校一次亲子帐篷夜读活动的现场。家长们走进校园,在满满的氛围感中,与孩子们开展了一场特别的亲子阅读活动。这是学校践行“全程陪伴阅读”文化的一个缩影。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校长雷宇介绍,学校打造了“亲小禾”阅读平台,依托于丰富的平台资源,家长和学生在家享受亲子共读时光。各学科教师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促使阅读在全员、全时、全学科的维度落地生根。


学校还探索以人工智能赋能阅读,依托“亲小禾”阅读平台,家校之间架起了关于读书的沟通桥梁。每位学生在“亲小禾”平台上都有一张专属的评价卡,每借阅一本书,就可以兑换一个小贴画,并获得相应的平台积分,这些都大大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角色扮演 打造沉浸式阅读圈
“总结大师”“调查大师”“事实大师”“联结大师”……在北京学校的阅读圈本土化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分别被赋予各种“大师”角色,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等方式实现深度阅读,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也让学生通过阅读汲取更多智慧与能量。
“阅读圈旨在通过同伴引导的阅读讨论组,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帮助学生掌握有效阅读技巧,在阅读中深入理解并构建知识,从阅读中获得精神滋养。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和促进者,与学生共同参与阅读活动。”北京学校副校长程岚介绍。

课堂上,学生们联系《平凡的世界》《追风筝的人》等多部文学作品,深入思考时代与人物、理想与现实等问题,结合社会生活畅谈学习感悟。通过深度阅读、思考与交流,学生们展现出探索精神的增强、思想认识的加深、全面素养的提升。
从课本到故宫 学子“阅读”中轴线
4月22日,第二届“书香伴我成长”东城区中小学读书月系列活动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举办。记者了解到,东城区将联合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等8家资源单位成立中轴线教育共同体,共同体将以阅读为纽带,挖掘中轴线非遗教育价值,为学生打开阅读新空间。

中轴线教育共同体由8家社会资源单位与27所教育单位组成,作为首批共同体单位将组织综合性教育活动,深度挖掘中轴线非遗教育价值,让学生从课堂“小世界”走进社会“大课堂”。
四大“秘境”开启阅读新体验
“这里是‘溯・空间’,以资源求知为理念,作为场馆的‘时空解码器’。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丰台在地文化墙,这上面全都是我们‘大丰台’的文化标识和城市标签。这里还有最美丰台人故事墙,原来榜样就在我们身边……”4月18日,为迎接第30个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北京市丰台区“24+N”青少年公益阅读活动综合育人场馆正式揭牌启用,活动中,小讲解员们为观众讲解场馆构造与用途。

据了解,该场馆包括“汇・空间”“溯・空间”“晓・空间”“跃・空间”四大“秘境”,是丰台区首家以发展青少年儿童核心素养为核心理念,集多元化阅读活动于一体的全新空间。“我们通过创设特色育人空间,引导青少年从探索家乡文化、认知自我价值出发,通过知识交流与观点表达,最终在实践成果中完成知识体系的迭代升级,构建起完整的育人闭环。”丰台区少年宫“24+N”青少年公益阅读活动综合育人场馆负责人李怡表示,场馆希望突破24小时的时间界限,以“阅读+”为纽带,构建一个集学习、体验、成长、社交于一体的多元化平台,让青少年儿童享受到“多感官、可交互”的智能化阅读活动场域和沉浸式学习实践模式,助力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老少共读 传承中华文化
“新时代好少年”主题读书活动是教育部关工委在基础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平台和特色品牌,旨在动员和发挥广大“五老”的作用,引导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北京市八达岭学校,“五老”经常走进学校,和学生们共同分享读书心得。
包喜全退休前曾担任延庆区人防局局长,他带领学生们阅读《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一书,为学生讲解长城在古代军事防御方面的重要意义,力图让他们对书中“我们有优秀的军事文化”等章节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在老少共读中,学生们对于书中的内容和文化有了更深地理解。六年级学生张玉舜说:“通过读书、听包爷爷的讲解,我了解到我国军事文化中的谋略思想广泛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到商战,大到国家之间的外交,连体育比赛中的战术安排也都彰显出中国古代的军事智慧。”
对话文化名家 解锁“行走的阅读课”
“老师,生肖里为什么没有猫?”“龙真的存在过吗?”在北京市平谷区第七小学的教室内,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科普专家郭耕站在讲台前:“十二生肖可不是随便选的!它们要么与农耕息息相关,要么藏着古人的智慧......”这是发生在“平谷区青少年世界图书与版权日阅读周”系列活动上的一幕。


活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邀请文化名家化身“领读人”,用鲜活的故事激活书本中的知识。科普专家郭耕在平谷区刘家河中学以“观鸟”为媒,带学生解码生物多样性。学生们被“自然直播间”般的讲解深深吸引,踊跃提问:“候鸟如何导航”“城市如何为野生动物留栖息地”……郭耕老师一一解答,并呼吁大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孩子们在讲座中触摸到自然生命的温度。北师大教授张国龙则化身“写作魔法师”,将语文课本变成创意工坊:“看,这个漆黑的画面怎样挖掘出一段有意思的话?”他鼓励孩子们,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独特的写作元素,从小锻炼观察生活的敏感度,做生活的“有心人”。
AI赋能经典 解锁神话新玩法
在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在为他们喜欢的《哪吒2魔童闹海》编写新故事。

课堂上,学生们使用AI为角色赋彩,丰富故事情节。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改善阅读体验,不仅对中国神话魅力有了更深地领悟,还获得了文学素养、艺术审美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穿”越书中世界 学生扮演书中人物
4月23日,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第十四届校园读书节“在书房里慢慢长大”盛大开幕。学生们身着心爱的书中人物服饰,在校园中欢快地交流分享。


当天,晨诵微课堂依据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有序开展:有的年级低吟古诗,有的共同研读《西游记》,还有的以诵读诗篇开启元气满满的新一天。学校还举行了主题升旗仪式,升旗手由各年级阅读之星担任,开幕式上各年级依次进行了精彩纷呈的阅读成果展示。此外,2024年度在北京市书香燕京活动中荣获阅读之星的学生们也受到了表彰。
翻开书页 让诗词“跳”出纸面
“这是我们做的立体书,翻开后,诗词就跃然纸上了。图书六面体中串联了名著经典片段,欢迎您看看。”4月初,在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第二小学的图书节上,学生化身好书推荐官,正大方自信地与老师们分享自己的立体书作品。在学校参观访问的山西教育代表团成员纷纷表示,这种浸润式阅读模式值得借鉴。

\"叮!您的孔子好友申请已通过\"
“叮铃铃,孔子正邀请你通话……”在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初中语文教师周楠正在为学生们上一堂AI辅助教学的课例——《论语》中的交友智慧。

课上,周楠教学生们和AI生成的智能体进行“你问我答”,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以“朋友”为主题,学生还利用AI软件生成音乐作品,在技术运用中,将读《论语》时的所思所想内化于心并有效输出。
VR眼镜带学生“读懂”非洲
在密云区第三中学的地理课堂上,赵亚菲老师化身“探险指挥官”,带领学生们读懂地图,开启一场炫酷的全球地形探索之旅。戴上VR眼镜的瞬间,教室秒变“任意门”——学生们跟着虚拟探险家的脚步,从平面地图跃入立体非洲,亲历东非大裂谷的壮阔、撒哈拉沙漠的浩瀚。

赵老师精心设计“探险三部曲”:先当“地图特训生”掌握读图秘籍,再变身“地形雕塑家”手制立体模型,最后升级为\"科学验证官\"用平面图反推地形。当学生们透过VR看到自己制作的模型与真实地貌完美吻合时,严谨的科学思维已悄然生根。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策划: 智雨荷 娄雪 张秋颖 张广林
赵翩翩 张娜 赵艳国 娄雪
杨旭 韩冲 姜思瑶
编辑:姜思瑶
校对:苏珊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